张其光 陈 付
江苏省是全国闻名的建筑大省,施工队伍遍及全国各地,一线操作人员整体素质较高,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劳务输入较多的城市,来自江苏的施工队伍都有较好的市场信誉,号称"建筑铁军"。江苏到底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对一线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促使施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带着这个问题,今年7月,我们对江苏省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进行了调研,在南京听取了江苏省建设厅的汇报,与南京市、盐城市、泰州市、扬州市和省城镇建设学校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南通市、溧阳市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现将本次调研的有关情况简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2年,江苏省建筑业总产值2270亿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3%,建筑业增加值724亿元,占全省GDP6.08%,企业营业额2456亿元,建筑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8.58万元/人,利润总额99亿元,年末从业人员260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5.81%,出省施工人数90万人,遍布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建筑施工企业职工人均年收入12436元。在260万从业人员中,约有230万是来自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其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总数3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2%,专门人才24万人、占职工总数8%。专业技术骨干近3万人,一线操作人员约为220万人。
目前,全省13个省辖市建设局(委)都设立了教育管理机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绝大多数县建设局(委)普遍设立有教育科或职工学校。全省建设类职业学校达112所,其中职工大学5所、全日制普通中专校3所、职业中专44所、技工学校17所、职业高中43所。各类培训中心30个,其中省级教育培训中心2所、职业技能培训站183个、职业技能鉴定站130个,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建设系统和大中型企业上下完整、横向协调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机构网络。到去年年底,全省培训职工总数达80万人,获得建设职业技能岗位证书和特种作业人员上岗证书的人员有51万人,占操作人员总数的22%左右,远远高出全国7%的平均水平,其中出省施工企业职工持证上岗率已超过85%。
技能岗位培训和鉴定工作的推行,促进了企业一线操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对江苏产生了两个非常突出的效果。第一,提升了江苏建筑企业的竞争实力,保证了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目前,江苏省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整体施工能力和队伍素质都居全国领先水平。2002年,江苏建筑队伍所承揽的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质工程率达到45%以上,总包项目和参建项目共获得鲁班奖12项,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5项。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创建省级文明工地264个。第二,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对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2年,江苏省建筑企业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230万人,按江苏省建筑企业平均工资水平计算,共为农民增加收入近300亿元,其中省外施工一年就赚回120多亿元。以南通市为例,2002年,南通建筑业从业人员37万人,外出施工人员24万人,每年带回的现金达80多亿元,南通市的GDP目前排在全省的第4位,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接近排在第一位的苏州市。建筑业已成为南通经济的支柱产业、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1、加强对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1997年,江苏省建设厅成立了全省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领导小组,在人事教育部门设立办公室,统一负责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各市县按照"统一管理、分级建站"的原则,依托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职工培训学校和有条件的大中型建筑企业,设立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机构,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培训和鉴定站工作网络。同时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举办鉴定机构考评员培训班,共培训考评员1000多名。为开展培训和鉴定工作提供了组织和人员保障。
与此同时,省建设厅主动与省劳动厅、人事厅、教育厅协调,联合印发关于培训与鉴定工作文件,为各市县开展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省建设厅与省劳动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建设系统推行一次培训,两证齐发的制度",鉴定合格后,同时发技能岗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避免了重复培训,大大减轻了企业和个人负担。2002年,为适应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过渡,与省劳动厅联合印发了《在建设行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通知》。与省人事厅联合印发了《在机关事业单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通知》,拓宽了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范围。与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在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通知》,规定中职和技工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前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推行"一书多证制"。
2、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与鉴定方式,注重培训与鉴定工作的实效性
针对建筑业队伍数量大、农民工文化层次低、工作流动性强、施工任务重等特点,江苏省普遍采取了"三个结合、三个为主"的办法,组织开展培训与鉴定工作。"三个结合、三个为主"是指前方与后方相结合,以后方服务为主;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以分散培训为主;基地鉴定与现场鉴定相结合,与现场鉴定为主。以南通市为例,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函授与面授、脱产与业余、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在鉴定方式上,采取"专设工位鉴定"与"现场工位鉴定"相结合;在培训时间上,利用冬训、雨天、工闲和晚上等时间组织培训,减少工学矛盾;在办班地点上,采取"后方学校培训和前方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举办"流动学校",由后方抽调教师和考评员赴前方现场进行培训。泰州市在对实操考核中采取现场考核方式,跟踪鉴定对象实施施工现场完成的工程质量和工效打分,由班组长和项目部经理会同考评员共同签名确认实际操作成绩。这些前后方相结合、后方服务前方、现场为主的培训鉴定模式,不但方便了职工,缓解了工学矛盾,也节约了资金,减轻了企业和农民工的负担,深受企业和农民工的欢迎。
3、根据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需要,逐步加大资金投入
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江苏由建筑大省转化为建筑强省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建设厅提出了要把大量的农民工转化为现代建筑技术工人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各级建设行政部门和技能培训鉴定机构,舍得在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上化钱,逐步加大资金投入。省城镇建设学校根据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的需要,在原有实训中心的基础上,投入大量资金,建起了既能满足学生实习训练,又能提供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的实习场地,共有13个工种岗位、250个工位。去年,泰州市将全市技能岗位培训90多万元收入,全部用于改善培训办学条件,提高了培训设施水平。江都市从1996年开始,每年都对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进行投入,在江都建校投资238万元,建起电工、焊接试验室、建材检测中心、砌筑工、抹灰工、贴面工等技能岗位培训和鉴定操作工位,同时配备了相应的操作检测工具等。去年,为组织在京施工队伍的培训与鉴定工作,江苏省驻京办投入资金近800万元,共组织培训施工管理人员4200多人、一线操作工人55000多人、特殊工种操作人员6000多人、项目经理等岗位继续教育近2000人,有15家企业被北京市建委评为培训先进企业。
4、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活动,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与鉴定工作的积极性
为在全社会树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调动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的积极性,江苏省建设厅每年都与省劳动厅、人事厅等部门共同举办全省性的职业技能比武竞赛。各市县通过层层比赛推荐,选拔技术能手参加全省竞赛活动。通过技能竞赛,评选出一批技术状元、技术能手,前三名直接晋升一级技术等级,由省劳动厅、建设厅颁发荣誉证书。以南通市为例,最近几年,先后组织了5 次青工大比武,先后有163人在全国和省、市技术大比武中获得好成绩,其中有25人获得状元称号。泰州市在去年全省建筑业第四届青工技能大赛中,有九名选手获得优胜奖,其中一名选手获瓦工组冠军,获奖人数列全省第二名。通过技能竞赛,推动了全省技能岗位培训和鉴定工作的深入开展。
5、加强督促检查,不断把培训与鉴定工作落到实处
江苏省建设厅每年年初向各市县下达培训与鉴定工作计划,各市县根据省厅计划制定工作责任目标,再层层分解到各培训与鉴定机构,年终进行总结评比,这种办法有力地调动了各市县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的积极性。南通市建设局对所辖县、乡建筑企业分别制定培训与鉴定工作目标,排出培训与鉴定任务的"套餐表",年终进行检查评比。泰州市建工局在全市建筑企业实行"两审查"、"四挂钩"制度。两审查一是将工人持证上岗率作为施工现场的一项常规检查,二是将工人持证上岗率作为企业资质年检的一项必查内容,达不到持证率要求的企业不给资质年检。"四挂钩"是把工人持证率与企业评先排名挂钩、与办理施工许可证挂钩、与施工企业市场注册登记挂钩、与工程创优评估挂钩。盐城市建设局实行"一评三挂钩"考核办法,每项工程至少对一线工人持证上岗率检查两次,未按时达标的企业不得评为优良企业,并作为企业资质年检、升降级的依据之一。同时采取以点带面、以市带县的办法来分块实施,划分时间段,明确每年持证上岗率,要求各施工企业在资质年检时必须由教育部门签字认可,实行一票否决。
三、几点启示
1、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是提高一线操作工人素质的基本手段,不仅对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江苏的情况看,通过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提高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操作技能,使他们顺利进入建筑行业务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去年,江苏省建筑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230万人,共为农民增加收入近300亿元。同时,由于进入建筑行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既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竞争实力,也促进了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安全生产。江苏的实践,充分说明了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的重要意义,各级建设部门要高度重视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和鉴定工作,从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收入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建立持证上岗准入制度,是促进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的有效手段。从江苏目前的情况看,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主要集中在输出人员上,基本是围绕市场准入要求严格的地区进行的。以北京市为例,最近几年,北京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没有证书的人员不得在北京市建筑市场就业。江苏输出到北京地区的一线人员,基本上是全部持证。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一线操作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为此,各级建设部门要狠抓制度建设,要将生产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作为施工现场的一项常规检查、企业资质年检的一项必查内容,与办理施工许可证挂钩、与施工企业市场注册登记挂钩、与工程创优评估挂钩。并与安全生产检查、质量检查、文明施工检查结合,促进培训与鉴定工作的进行,促进一线施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劳务输出地区,要重点抓培训与鉴定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劳务输入地区要重点加强实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无证不得上岗。劳务输出地要为广大的农民提供就业和劳务输出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条件。
3、紧密结合建设行业实际,狠抓工作重点,提高培训与鉴定工作的实效性。江苏省开展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的突出特点是狠抓队伍输出量大、面广、素质较低的农民工培训,尤其是将各输出地区的市、县建设主管部门作为开展技能岗位培训和鉴定的重点部门。针对农民工文化层次低、队伍流动性强等特点,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注重实效性,以在岗人员培训为主体,以在建项目为载体,职前职后培训相结合、前方与后方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基地鉴定与现场鉴定相结合、函授与面授相结合、脱产与业余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主动服务于建筑企业、服务于生产操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