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江苏建筑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已经通过了两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指导思想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通过校企合作,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在教学改革方面获得国家、省教学成果奖5项,科技创新和服务方面获得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或科学技术奖19项。
一、人才培养特色和亮点
1、 “三学期工学交替”,创新建筑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建院)的“三学期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传统的每学年两个学期改为三个学期,其中在建筑施工旺季安排一个工作学期。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与企业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工作学期学生的实习教学由企业负责,建立了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改革了教学管理制度。基本做到了培养目标依据企业需求、培养过程适应施工周期、培养成本校企分担;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被国内相关建筑类高职院校陆续采用。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通过“三学期工学交替”新模式的培养,江苏建院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实践技能,再加上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时学到的企业文化和理念,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企业的欢迎。据麦可思公司调查并由江苏省教育厅公开出版的《麦可思-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2010年度报告》中各项数据显示,江苏建院毕业生综合就业竞争指数在江苏省高职院校中排第四位(省内的国家示范、骨干院校中排第一位),半年后就业率94%,高于全国示范院校平均数6个百分点,专业对口率高于全国示范院校平均数10个百分点,半年后月薪为2217元(建筑类专业为2471元),也高于江苏省高职院校这一指标(2056元)。
2、共建“龙信学院”,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新机制
江苏建院和龙信建设集团本着“互相支持、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合作共建“龙信学院”。学院主管校企合作的副院长和企业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任龙信学院理事会会长,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联合培养师资、合作开展科技研发等。
双主体育人双方职责义务明确,如企业做到与学校共同制定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选派专业技术人员作为龙信学院的校外指导老师,定期为学生授课、讲座并通过视频教室与学生交流;按照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安排龙信学院的学生到工地实习,安排专人指导并负责教育和管理工作;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住宿并付给相应的报酬,对实习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考核,为评定实习成绩提供依据;为学校专业教师现场锻炼提供岗位和研究项目等。学校做到组织文化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教学,提供专门的学习教室,按照企业的理念在教学场所布置企业文化;在学校的网站、自办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发布联合办学的相关信息,为企业提供媒体广告支持,扩大企业知名度;对学生采取半军事化管理,并在资金和政策上的给予重点支持;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有关业务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聘请企业的专家担任学院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兼职教师;承诺龙信学院毕业生由合作企业优先挑选。
3、“预就业校企联合培养”,适应煤炭建设艰苦行业紧缺人才培养新要求
艰苦行业、高危行业的专业学生往往不愿报考,企业也不愿接纳学生实习。江苏建院矿井建设专业就是煤炭行业的紧缺专业,同时也是高危、艰苦专业。为适应煤炭建设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江苏建院恢复了矿井建设专业,并针对矿井建设专业特点开创了“预就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使人才培养真正成为校企双方共同的责任。矿井建设专业“预就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国家示范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上,被遴选出的20个案例之一。
“预就业”定向培养。该模式通过学生大二年级时与企业签订预就业协议,满足了煤炭类专业岗位能力培养须在现场进行的实践教学特点,调动了企业为自己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分担教育成本的热情,解决了高危专业学生实习的客观困难。同时,学生对岗位要求更加明确,能够带着任务进行针对性学习,增强了学习动力,从根本上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和双赢。
“双身份”交替学习。学生进校第二学年与企业签订预就业协议,以学院学生与企业职工双重身份,在学院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在学院和预就业企业交替学习。第二学年学生通过对企业及岗位的认识实践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课程学习和基本岗位技能训练,第三学年学生在工地以见习技术员的身份进行岗位综合实践。
“双导师”联合授课。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实行“师傅+老师”双导师联合指导制度、“课程+专题”校企联合授课制度。即:签订预就业协议后,学院指定的专业学习导师和企业指定的专业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培养,学院专任教师组织对学生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企业兼职教师对具有先进技术、施工经验性强的典型工程及工程管理等内容,以专题授课的形式组织教学,解决了兼职教师流动性大、难以进行常规教学的客观困难。
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江苏建院依托江苏建筑职教集团、淮海经济区高职院校协作会等平台,服务建筑行业和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和带动省内和中西部有关职业院校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以江苏建筑职教集团为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
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到2010年会员单位已达111家,大多数是江苏省的特级和一级建筑企业和有建筑类专业的中高职院校。职教集团内部的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广泛进行了多项合作。利用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平台,龙信集团与江苏建院合作共建 “龙信集团——江苏建院”建筑技术联合实验室、龙信集团建筑技术培训中心、龙信集团执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和龙信集团建筑技术研发中心;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在龙信建设集团挂职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部主任职务,负责该企业技术攻关、研发、集成及试验研究、员工培训等工作,承担了该公司上海三甲港研发基地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校企合作申请行业标准的立项、编写工作,在行业标准的修订与技术研讨、国家工法的申报和修订、项目研发和技术转化等工作中;与龙信建设集团联合申报省级项目6项,合作项目3项,专利转让1项;与中南控股集团、南通市常青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集团联盟企业联合申报省级项目和合作项目共6项。与南通五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扬建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选派了66名骨干教师到集团内35家企业做“访问工程师”,接受企业一线的实践锻炼,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学院还依托校内国家技能鉴定站,与徐州矿务集团、邳州建管局等企事业单位联合进行了预算员、钢筋工等岗位技能培训,完成培训任务约12460人次。
2、以淮海经济区高职院校协作会为纽带,探索区域高职院校共同发展。
2009年5月,江苏建院发起组建淮海经济区高职院校协作会,搭建了以区域经济为纽带,13个地市36所高职院校参加的交流平台。协作会以“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探索改革、促进协作”为宗旨,起到连接政府、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作用,推动淮海经济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建设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先进性的高职院校服务。
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条件建设等方面相互借鉴共同探索。江苏建院与枣庄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两校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资源优势,互派学生进行访学,枣庄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选派36名空调制冷与通风专业的学生赴江苏建院编班进行专业学习实训,江苏建院同时选派30名社区专业的学生赴枣庄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老年护理知识。通过互派互学,实现优势互补,增加学生的“第二校园经历”。选派九名教师赴对口交流学校开展课堂教学组织、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等13个方面的教学技能培训达200余名,开展专业建设、建筑实训基地和师资方面进行对口支援。江苏建院还与河南建筑职业技术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共同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三、存在的问题和及今后改革方向
江苏建院近几年的改革成效是十分显著的,而办学特色的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还需要长期的建设和实践。有一些问题还有待今后继续努力探索,才能真正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虽然江苏建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2007年就开始实行,但改革的成效还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全显现出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应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和经验基础上,继续总结改革成功的经验,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要,不断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出不同于国外模式真正本土化的建筑高职教育模式。
二是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校内和企业共建了“龙信学院”和“中南学院”等校企学院,在中央财政支持和省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中实施,带动了校内建筑类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共同发展,在建筑类专业中基本实现了校企“双主体”育人。但是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做法还只是在少部分专业中实行。下一步应逐步推开,并围绕“双主体”育人,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人事分配制度等,推进育人模式的向深层次发展。
三是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学院教师队伍通过5年的教学能力强化培训,其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科研能力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在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上下功夫,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住建部调研组)
2011年12月14日